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无为而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老子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它是要求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无为”是“为”的一种高明的手段和方式,《道德经》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就是安宁无事,就能取天下,相反,若天下不得安宁,就会失去天下。

“无为而治”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也富含深意,因为无为的管理思想,其本意就是要求管理者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用符合事物规律的方法来治理企业,要减少不合规律的多余作为,以最少投入来实现企业的最大产出,要突出高效率。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对待功名利禄的一种态度。道家提倡:“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有和无相互对照生成,难和易相互比较促成,长与短、高与下的关系也是如此。回音只有和着发声才能和谐共鸣,前后相对随顺,这都是恒常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如果企业家能用一种淡泊名利的无为的心态来处理世事,用大爱无言的行为来身体力行,下面的员工就会自动自发地被企业家所感化,而自觉地去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企业效率就会极大提高。

“无为而治”也是管理者面对员工的一种姿态。面对下属,管理者刚愎自用,摆官架子,如此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心,换来的是员工的敷衍和恭维,对企业发展和领导者个人而言,都是有害无益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正确看待“权力”。《老子》中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切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员工,要帮助员工实现目标而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组织有了业绩要归功于员工,而不是居功自傲。“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充分地信任并依赖员工,荣誉自会有合理的归属。如果企业家能做到这一点,员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感化,这样企业无为而治的文化氛围就会形成。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探讨“人性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时认为,人性会被欲望拖到危险的悬崖,危机会一次一次地不请自来,除了要积极应对危机,还要总结原因,未雨绸缪。最终,要将企业的发展目的提升到对企业家和员工人性的探讨,认为企业家有道德情怀,这个企业才有前途。

西方管理中提倡道德情怀,与道家先哲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道德情怀相契合,“无为”正是符合天地精神的自然之道。如果企业家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那么便树立了公司的立企之根,树立了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才会基业长青。

本文节选自畅销书《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作者: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爱维龙媒董事长。(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爱维龙媒段俊平先生文章)公司网址:www.luckvlong.com;联系电话:010-83065151-823;联系邮件:hejie@luckvlong.com

 

话题:



0

推荐

段俊平

段俊平

120篇文章 7天前更新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集团董事长。 遵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获传统之精髓。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段俊平先生长期立足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张建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的 “中国化管理模式”,所创立的“中国化管理哲学思维模式” 、“企业文化中国化建设模式” 、“企业文化五行论” 、“企业战略倍增论” 等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专家与企业家推崇和认可。主持数十家大型集团企业管理咨询项目并担任许多政要及企业家人生顾问,深得受众群体爱戴。 著有《大道行简》、《传承的力量》、《企业幸福力》等多部中国化管理专著。所撰写管理文章被《羊城晚报》、《读者》、“国务院国资委官网”等数百家媒体刊登转载。 其书法以深厚的国学底蕴,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