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润,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决不能唯利是图,还必须考虑仁义道德以及社会责任,如何处理义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其实给我们有许多借鉴与思考。

人们往往会对儒家的义利观有所误解,认为儒家只讲仁义不谈利益,其实儒家可以说是义利并重的。“仁义”在虽然在儒家那里当然是头等重要,但是“义”和“利”之间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儒家思想认为对“利”的获取应该符合“义”的原则。《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其实,只有对“仁义”的重视和遵守,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正当和稳定的利益

孔子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在经济关系上,义是处物质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所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质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贪不义之财。《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这些都不是对“利”的排斥,而只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

《论语》中这些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就包含了把义和利统一起来的思想,并且认为“义”重于“利”,认为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个负责任,有担当,可持续的企业一定是能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的。企业发展与盈利一定是建立在“义”的价值理念之上的,丢到“义”,即使得到点利,也不会长久,失去“义”,一味的一利为目的的企业最终也走不了长久。早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不顾百姓健康而一味的去追求利益,结果使一个著名企业一夜坍塌。

儒家经典《大学》在谈到义与利的关系时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段话指出财富并非是追求的目的本身,而是达到目的的工具。仁者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以财发身”,利用财富完成自己的理想。如果只知道追求财富,把财富当作目的本身,实际上反而是“以身发财”,把自己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仆。这样称不上“仁者”,得到的财富也不会长久。同样一个企业追求利润应当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优秀的企业领导人追求企业利润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不是单纯的生产或经商的工具,而是一种经营生产或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企业不应当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标。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所以企业本身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时代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如何处理好义利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管理中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难题,下面将从“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儒家的“义利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

首先,在确定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时应该以“义”为导向,主张“先义后利”。这既是儒家文化企业的精神,也是其策略,这样的企业才是“喻于义”的君子企业,而非“喻于利”的小人企业。企业缺少仁义的文化最终将面临着危机,必须摒弃唯利是图的企业价值观,这一点孟子分析得很透彻。在《孟子》的第一章中,当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时,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深刻洞察到,如果以“利”为价值导向,必然导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如果倡导仁义,则“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以“利”作为行动的目的必然导致各方为了获利而相互争夺,毕竟对于“利”的追逐是没有限度的,企业的利益由于各方的侵蚀而没有保障,员工单纯为了赚钱为企业工作,企业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只有利益关系,这样的企业只能陷入危机四伏。而只有以“仁义”作为导向来统筹企业的发展,才能让企业处在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其实,重视“仁义”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而且这种秩序不是强加的,而是内生的,处于秩序中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基业长青。对“义”的坚守能够让企业保持一种“君子大勇”,“义利之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荣辱得失,这是企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当反思和借鉴的。

其次,在对义利关系的认识上应该“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取利”。这是儒家的可贵精神,也就体现在遇到获取利益的机会或者有利益摆在面前时对人的考验。所谓的“小人”,会在利益面前选择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但是儒家主张应该遵从于仁义原则,强调财富的获取必须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于我如浮云”,对义的追求较之于对利的追求是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充分展现人类的崇高和尊严。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对于一个企业当然要去“谋食忧贫”,但这不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才是一个“君子”企业应该去追求的,以“道”去引领一个企业才能够真正做大做强,“道”的引领要求企业“见利思义”,也就是企业的行为必须与其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不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赚钱行为应当被否定,而“见利取利”会使得企业在利益面前见风使舵,毫无企业精神可言。

再次,在整个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上应当“以义制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告诉一个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价值观必须有一种约束力,用“义”来约束企业的逐利行为是符合儒家精神的。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荀子更加明确提出以义制利的命题,即“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荀子·君子》。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洪流中绝不是可以任意行为的,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不该出手都是需要谨慎行事的,稍不留意就会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而“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能够让企业知道如何去获利,有了“义”作为准则,企业在牟利过程中就有了自己合适的判断标准,如此才能运筹帷幄。“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是值得积极提倡的,不管是在社会还是在企业中,很多问题都出在对“利”的无限制追逐上,“义”的问题被抛在一边。因此,“以义制利”的价值观正是企业和社会健康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利虽然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物质需要,义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只有以义制利,使各个企业都向善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使整个社会和每个企业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最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既是行事准则,也是评判标准,儒家是把“重义轻利”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这也应当成为中国化企业文化的价值选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的“上”是崇尚的意思,也就是在评判荣辱得失时要崇尚“义”的价值。荀子进一步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谓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荀子·大略》荀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管理者重义则可“治世”,重利则会“乱世”。价值导向会产生巨大的实际效果,核心价值观能够贯穿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巨大穿透力。当企业在评判自身的行为得失时,如果单纯以赚不赚钱作为判断标准,难免会让企业不知所措,这样的企业是难以成长起来的,因为它总是受到现实利益的牵绊。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是“重义轻利”的,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忧心忡忡,而是要“以义为重”追求大吉大利,这才是成功企业的大气象。

其实具体落实下来,上述的义利原则实际上是关联于中国企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论述中,以“义”作为评判企业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原则,这里的“义”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义”的承担是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如果企业没有履行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遭到社会和市场的抛弃。 一方面,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三鹿奶粉”和“双汇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义丢到了脑后。另一方面,企业应该主动发挥在社会中的作用,帮助他人, 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自己应做的事, 尽应尽的义务, 这是“义”很重要的内容。而且从“利”的角度讲,企业对于“义”的履行能够为自己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

总之,儒家思想所谓“义”,就是指个人不应以自己的得失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而应该以是否正当、合理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把“义”的思想结合到企业文化上来,就是指企业应当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追求企业的商业利益,不取不义之财。企业领导人应当看到,企业最大的利益就是企业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一时的不义可能带来短暂的利益,但同时也会给企业本身造成严重的伤害,并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只有“仁”、“义”并举,“义”、“利”兼得,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各种诱惑、挤压和拼搏的互存中仍能持续发展经受考验,不断进取。儒家的 “义利观”思想贯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中国企业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非凡。

话题:



0

推荐

段俊平

段俊平

120篇文章 7天前更新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集团董事长。 遵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终获传统之精髓。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段俊平先生长期立足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张建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的 “中国化管理模式”,所创立的“中国化管理哲学思维模式” 、“企业文化中国化建设模式” 、“企业文化五行论” 、“企业战略倍增论” 等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专家与企业家推崇和认可。主持数十家大型集团企业管理咨询项目并担任许多政要及企业家人生顾问,深得受众群体爱戴。 著有《大道行简》、《传承的力量》、《企业幸福力》等多部中国化管理专著。所撰写管理文章被《羊城晚报》、《读者》、“国务院国资委官网”等数百家媒体刊登转载。 其书法以深厚的国学底蕴,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