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三:上善若水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三:上善若水
据史书记载,中国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与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黄河之滨,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内,进行了两位圣人平生唯一一次对话。据传,当孔子问及老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迷惑不解,问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为修身、齐家、治国、...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三:上善若水
据史书记载,中国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与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黄河之滨,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内,进行了两位圣人平生唯一一次对话。据传,当孔子问及老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迷惑不解,问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为修身、齐家、治国、...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二:刚柔相济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讲究的是刚柔相济的管理之道,在刚柔的关系中,老子崇尚以“柔”克刚,老子在以水和金论述刚柔的关系时曾说:“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能攻击金一样最强的东西,而自己不受损害,所以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同样,如果...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一:辩证治事
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被中国人熟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属性,看待一个事物要辩证地看它的正反两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充满了辩证思想的哲学大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反复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二十:无为而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老子这里的“无为”不是指“不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它是要求以...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九:自知之明
“认识你自己”是西方一句古老而又非常出名的箴言。在社会和企业里,每个人一定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正确认知自己,给自己树立一个适合个人的奋斗目标,这样人生才不会走偏,才不会盲目地去走一条不可能成功的人生奋斗之路。
如何做到自我认知和自我修炼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老子的道家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见解和论...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八:天长地久
西方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好的流程与组织架构,而好的流程与组织架构是从正确的战略中来的,而正确的战略取决于企业的使命。这就是著名的使命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决定结果的管理论断。其实,德鲁克的这个管理思想是从2500多年前中国的管理先哲老子那里学来的。
衡...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七:知行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虽然此话说的是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和认识,但也道出了品牌的内在哲学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品牌”的“品”字是由三个口字组成的,这里的口就是百姓的口碑。品牌的实...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六: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部属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部属畏惧他;最差劲的则处处遭到部属蔑视。最好的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五:以人为本
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四:曲成万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面归之。”意思是不显露自己,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功;不故意矜持(拘谨),反而能长久。所以不与人相争,世界上也就没有人和他相争了。这句话被认为是道家...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三:平安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我有三条宝贵的原则,一直持守而珍惜着它: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自傲而居天下先。因为慈爱所以勇敢,因为俭朴所以宽广,因为不敢自傲居天下先,所以能成就大器。此三宝是老子处世最基本的人生哲学...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企业要用“中庸之道”管理企业,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庸”。儒家伦理思想的“中庸”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哲学词汇。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含义很简单。“中庸”之道就是: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
蔡邕的“倒屣相迎”与团队管理
作者: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当时,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蔡邕听说王粲来了,马上出门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进家中,向宾客们进行了介绍,并对王粲大加赞誉。王粲为此深受鼓舞,后来...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一:以财发身
儒家经典《大学》最后一段有一句“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这里的“以财发身”和“以身发财”其实道出了两种不同的财富观,“以财发身”是利用财富完成人生的理想,拥有“以财发身”价值观的企业家就会处理好财富与社会的关系;“以身发财”则是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目标,人变成了财富的工具,成为利益的奴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十:人生“四端”
西方的文化具有二元性,在精神层面它的价值依据是宗教,在现实生活中它又强调功利主义精神。它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也是相对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宗教的纯精神性,一方面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性,所以西方文化的价值本原很难在中国落地。首先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本原并没有功利色彩,中国的文化本原是以儒学为主...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九:“八德”修炼
儒家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是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治国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国人构建道德伦理的崇高理想。在企业组织中,如果将儒家思想精髓八德运用于管理,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孝——企业员工道德行为的基础
“百善孝为先”。儒家思想所说的“孝”有对长辈的赡养行为,也是衡量个人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的最基...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八:安贫乐道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儒家经典故事孔颜之乐,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幸福观的集中体现。孔子认为幸福与快乐与否是与物质没多大关系的,“安贫乐道”其实就是儒家的幸福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这种幸福哲学理念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巴西与德国的足球比赛对管理的启示
巴西世界杯虽然在赛前受到巴西人的抵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但一向称为“足球王国”的巴西人却在世界杯开赛后安静了下来,许多巴西人与全世界的球迷一样,被足球的魅力所陶醉,那些先前反对举办世界杯的球迷也被这股热浪所淹没,巴西举国上下都期待着巴西队能在本届世界杯上夺冠,随着巴西队杀入四强,这种期待已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人们似乎已看到了巴西队捧杯庆祝的...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七:五美四恶
西方管理学以其科学化、具有操作性的特点,受到中国广大管理者的青睐。但是,它的指向性很强,目标也很单一,其方法是一个固定的技术流程模式,没有个体化的差异。中国化管理有个性化的成分,因为中国化的哲学理念不但教给企业家思维方式和管理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和丰富企业家的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而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达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形成特有...
《大道行简——中国化管理哲学经典36则》之六:“四毋”准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说的是孔子一生的行为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孔子的“绝四”行为标准被后人称为孔子的“四毋追求”,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必须修炼的道德标准,也是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遵行的思维观和方法论。
“毋...